-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新生兒頭部產瘤是在分娩過程中產生的,通常是由于產道擠壓、胎位不正、產程過長、胎兒頭部較大、產婦骨盆較小等因素所致。 1. 產道擠壓:分娩時胎兒頭部受到產道的壓力,使先露部位的皮下組織發生水腫。 2. 胎位不正:異常胎位可能導致胎兒頭部受到不均勻的壓力,增加產瘤形成的風險。 3. 產程過長:長時間的分娩過程,使胎兒頭部持續受壓,易出現產瘤。 4. 胎兒頭部較大:頭部相對較大,通過產道時更易受擠壓而產生產瘤。 5. 產婦骨盆較小:骨盆狹窄,胎兒通過時阻力大,頭部受壓時間長。 一般來說,新生兒頭部產瘤會在出生后數天內逐漸自行吸收,無需特殊處理。但如果產瘤較大或長時間不消退,應及時就醫。家長要密切觀察新生兒的情況,如有異常應前往正規醫院的兒科就診。
2024-10-21 18:3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估計問題不大,可繼續觀察這血腫的變化。
2024-10-21 18:3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這個對發育沒影響慢慢就會好的
2024-10-21 18:3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新生兒出生時,頭頂左側或右側,或后方有瘤樣隆起,即為產瘤。在分娩過程中,當胎頭抵達母體骨盆底時,胎頭受壓顱骨互相重疊逐漸蠻形,其中在胎頭最前面的部分受壓最大,局部的血液循環受影響,發生水腫,形成產瘤。在胎膜早破,產程延長的情況下,產瘤更為明顯。產瘤一般在出生后一、二天自行消失,不需處理。 產婦分娩時,由于子宮收縮和產道擠壓,胎頭皮膚、皮下組織血液循環受阻,局部出現充血、水腫和瘀血,甚至顱骨也會部分重疊使胎頭暫時拉長變形,出現皮下血腫,醫學上稱為產瘤。 頭皮是顱骨外一層致密的軟組織,含豐富的血管組織。頭皮是由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層、腱膜下層和骨膜層組成。頭顱受到外力作用后,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腫。按血腫出現的部位,分為皮下血腫、帽狀腱膜下血腫和骨膜下血腫三種類型。皮下血腫位于頭部皮膚下與帽狀腱膜之間,其中有許多致密的纖維組織使血液不易向周圍擴散,血腫局限,界限公明。帽狀腱膜下血腫因腱膜下層組織疏松,加上帽狀腱膜下的血液并不凝固,所以血腫易向周圍擴散。檢查時可見頭部廣泛隆起,界限不清,手指觸壓時有液體波動感。骨膜下血腫不超過骨縫,而且也較硬。新生兒產傷所致的血腫就是這種類型。 產瘤不會影響嬰兒智力。因為這種出血僅僅發生在骨膜與顱骨之間,并非是顱內出血,也沒有殃及腦細胞。至于頭顱變形也是暫時的,新生兒骨質柔軟,易變形也易恢復,所以家長勿須為此而擔憂。
2024-10-22 05:39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你可能對下面的內容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