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骨肉瘤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正確鍛煉,包括關節活動度訓練、肌肉力量訓練、平衡與協調訓練、步態訓練以及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 1.關節活動度訓練:在醫生指導下,逐步進行關節的屈伸、旋轉等活動,以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 2.肌肉力量訓練:通過靜力收縮、抗阻訓練等方式,增強置換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如股四頭肌、臀肌等。 3.平衡與協調訓練:可先從簡單的單腳站立開始,逐漸增加難度,如閉目站立、在不穩定平面上站立等,以提高平衡和協調能力。 4.步態訓練:按照正常的步態模式進行練習,注意步幅、步速和姿勢的正確性。 5.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如上下樓梯、坐立轉換、穿衣等,以恢復日常生活功能。 總之,骨肉瘤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鍛煉需要循序漸進,遵循醫生的建議,不可操之過急。同時,要注意觀察身體反應,如有不適及時就醫。
2024-10-21 20: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羅榮城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
三級甲等
腫瘤中心腫瘤一科
-
掌握好骨肉瘤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的功能鍛煉方法,對于術后功能鍛煉恢復非常重要,過早活動與負重可導致假體的松動,過遲又可導致功能恢復不良。適當的功能鍛煉方法,有利于早期康復,并使功能達到最佳程度。 (1)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功能鍛煉方法:術后病人麻醉恢復后即開始進行股四頭肌靜止收縮及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白天不少于每小時10次。術后1D~2D拔除引流管后,做髖、膝關節屈伸練習,髖關節旋轉練習,髖關節伸直練習及上肢肌力練習;術后24h,可做股四頭肌、臀大肌、臀中肌、胭繩肌等長收縮練習及深呼吸練習。術后6D,病人坐位練習伸髖、屈髖、屈髖位旋轉,并可立位練習髖關節伸展、骨盆左右搖擺、屈髖、旋轉練習。術后3D~7D根據病人體力恢復情況下地活動或扶拐步行練習;術后3個月~6個月可棄拐行走自如。術后6周~7周內屈髖不應超過90度,且以躺、站或行走為主,坐的時間盡量縮短,每日4次~6次,每次30瓶n。術后6周~7周可進行直腿抬高、髖關節的伸展及外展練習、單腿平衡站立練習,每日10次~15次,每次1min~2min,直至術側下肢能單腿站立。術后病人扶雙拐6周再改為單拐或單手杖4周,如無疼痛及跛行便可棄拐。 (2)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功能鍛煉方法:術后病人麻醉恢復后即開始進行股四頭肌靜止收縮及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白天不少于每小時10次。術后2D~3 D傷口引流管拔除后開始指導進行主動伸屈膝關節,并開始膝關節伸直抬高運動,逐日增加抬腿次數,每次抬起要有5s~10 s的停留,循序漸進。術后第3天開始進行膝關節持續被動練習器鍛煉,每日3次,每次30min,角度從30度開始,不超過90度。功能鍛煉過程中以患肢不感疲勞為度。每日進行上肢肌力練習。手術后用彈力繃帶包扎固定2D~3 D后開始使用持續被動活動器練習(CPM)。初次運動量限制在最小限度,根據運動后及次日的反應(全身狀態、疲勞、局部腫脹、疼痛等)予以增加運動量。術后3D~5D鼓勵病人下床活動,先讓病人雙手扶床邊,做下蹲動作,練習膝關節屈伸活動。繼而借助于拐杖練習平地行走,最后練習上、下坡。鼓勵病人下床步行訓練,先幫助床上坐起,床邊站立,逐步扶雙拐負重行走,漸用單拐、手杖,每日練習1次或2次。術后2周拆線,15D~20 D出院,出院后繼續進行股四頭肌及胭繩肌等長收縮和膝關節功能主動屈伸練習。術后2個月根據病情棄拐行走,不宜長時間行走和劇烈活動,不坐矮凳和跪下。上樓時健側先上,下樓時患側先下。
2024-10-22 11:01
-